首页

搜索 繁体

红楼之挽天倾 第667节(2 / 2)

&esp;&esp;果然是好消息。

&esp;&esp;事实上,贾珩也通过短时间内不停的报着好消息,给予天子某种「贾珩等于喜事儿」的心理暗示。

&esp;&esp;所谓,好消息一个接一个。

&esp;&esp;当然,如果进兵不利,那就等着和下一个好消息一同呈送。

&esp;&esp;见天子喜上眉梢,宋皇后美眸流波,芳心中涌起好奇,问道:“陛下,这……”

&esp;&esp;暗道,还真是捷音?

&esp;&esp;“梓潼,宋暄找到了。”崇平帝转眸看向宋皇后,轻声说道。

&esp;&esp;宋皇后:“……”

&esp;&esp;定了定心神,那张芙蓉玉面上欣喜难抑,问道:“陛下,四弟他……找到了?”

&esp;&esp;端容贵妃凝眸看向崇平帝,心头涌起喜色。

&esp;&esp;清河郡主李婵月柳叶秀眉之下,那双藏星蕴月的晶莹眸子闪了闪。

&esp;&esp;“让锦衣府的人接着了,已经严加保护起来,一家子都没有什么事儿。”崇平帝这次没有卖说一半藏一半。

&esp;&esp;如果说着是尸首找到了,估计会被宋氏姐妹当场打死。

&esp;&esp;“阿弥陀佛,谢天谢地。”宋皇后雪颜玉肤的脸蛋儿上,喜色难掩,念着佛号。

&esp;&esp;端容贵妃也不遑多让,心头也暗暗松了一口气,只觉这么多天的担心彻底放下来。

&esp;&esp;崇平帝叹道:“祥符县已经落在贼寇之手,如非锦衣府的人及时赶到,将宋暄一家接到通许县保护,只怕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&esp;&esp;大汉汲取明廷地方文官不通兵事,胡乱插手武备以致弄巧成拙的教训,行军政分离之制,县以县尉加守备衔担守御地方之责,如长安守备,府则以卫指挥为守捉,而不对知县、知府苛以守土重责。

&esp;&esp;宋皇后酥软动听的声音带着几分欣喜,道:“臣妾这几天一直提心吊胆,现在可算是放心下来了,还多亏了贾子玉。”

&esp;&esp;她家四弟是宋家的读书种子,如有了闪失,她只怕没有脸面去见在老家颐养天年的父亲,逢清明时候,也无颜去见过世的母亲。

&esp;&esp;这般一说,真是多亏了他。

&esp;&esp;还有那天他搀扶着陛下,虽然……

&esp;&esp;嗯,怎么又想起那天?

&esp;&esp;他原是无心之失的。

&esp;&esp;李婵月拉过端容贵妃的素手,轻声道:“舅母,这下你也该放心了才是吧,这几天我说,小贾先生和表姐在十多天前就预料到开封府,派了人去保护,现在果然是没有什么事儿。”

&esp;&esp;“嗯。”端容贵妃点了点头应着,春山黛眉下,狭长清亮的丹凤眼,一时怔怔失神。

&esp;&esp;那个贾子玉,单凭这事儿,她承他的情。

&esp;&esp;第572章 崇平帝:朕以为可行兼祧之法

&esp;&esp;坤宁宫

&esp;&esp;待几人消化完消息,崇平帝转而看向李婵月,说道:“婵月,天色也不早了,你也早些回去歇息。”

&esp;&esp;李婵月看了一眼端容贵妃,道:“那舅母,我先回去了。”

&esp;&esp;宋皇后点了点头,慈祥笑道:“去罢。”

&esp;&esp;待李婵月离去,崇平帝看向端容贵妃,轻声道:“朕知你心头所想。”

&esp;&esp;端容贵妃容色微顿,急声道:“陛下,臣妾……”

&esp;&esp;崇平帝伸手示意端容贵妃不必继续往下说,沉吟道:“咸宁的事儿,朕一直都有思量,先前还不确定,就没有给你和你姐姐说,今天不妨给你交给底,正好外面也起了一些流言,你这个做母亲的担心,朕也能体会,只是不管外人如何说,你们心头要有数。”

&esp;&esp;说着,看向一旁的戴权,沉声道:“领着人去外面查看各处灯火。”

&esp;&esp;“奴婢遵旨。”戴权怔了下,躬身一礼,屏退着宫女和内监,徐徐退出大殿。

&esp;&esp;待众宫女内监离开,崇平帝说道:“咸宁年岁也老大不小了,她像她姑姑,颇有主见,朕也不愿在婚事上逼迫于她,朕看咸宁似乎对子玉有意,朕也有意撮合他们两个。”

&esp;&esp;此刻全无外人,崇平帝也不再隐瞒真实对自家女儿的婚事安排。

&esp;&esp;“陛下,可贾子玉已娶了亲,妻子是工部侍郎秦家的姑娘。”端容贵妃凝眸说道。

&esp;&esp;从对贾珩夫人的了解,显然这位贵妃一直将自家女儿的事儿放在心上。

&esp;&esp;崇平帝道:“朕以为,可行兼祧之法。”

&esp;&esp;“兼祧?”宋皇后重复着两个字,隐约觉得非同寻常。

&esp;&esp;崇平帝迎着宋皇后和端容贵妃的疑惑目光,解释道:“这是民间惯例,是一人奉祀两府香火,并行不悖,现在荣府因贾赦父子坐罪流放,荣国公一脉香火无人奉祀,朕于心多有不忍,想着如有一天贾子玉他立了功劳,赐婚咸宁,顺便让贾子玉兼祧荣国府,奉祀香火,倒也为两全其美之事。”

&esp;&esp;宋皇后闻言,一双妙目晶莹闪烁,思量着其中之意,问道:“陛下,两房都是正妻,一人承两嗣,是否会乱了统绪之传?”

&esp;&esp;提及后面四个字,宋皇后心头一颤,有些话她不好问,可借此暗示天子,倒无不妥。

&esp;&esp;端容贵妃轻声道:“是啊,陛下,这是否引起前朝官员的反对?毕竟于常礼有违,如引起轩然大波,反为不美。”

&esp;&esp;崇平帝道:“朕先前也没想到,这是上次礼部侍郎姚舆上疏进言此法,以为可绝后世礼仪之争,以姚舆素来执拗守礼,既言可行,那就可行,朕常有思,如后嗣之君不孝,过继子嗣承延宗庙,倒不用想着一心想着将自己的本生父亲进尊位,抬进祖庙享受香火供奉。”

&esp;&esp;后嗣之君没有子嗣,这并不需讳言,因为青史比比皆是。

&esp;&esp;宋之濮议,明之大礼仪之争多出此由,在清时光绪、宣统反而并无此争,某种程度上兼祧的民间习惯也发挥了礼教作用,所谓“承继同治,兼祧光绪”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